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张在新

John Zaixin Zhang

 
 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“我姓曾”——“幸福”应答的潜意识  

2012-10-08 13:32:40|  分类: +看媒体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“我姓曾”——“幸福”应答的潜意识

 

       当"央视"记者问到一位务工人员,“你幸福吗?”(可被理解为 "你姓付吗?")

       他如实回答,“我姓曾”。

       于是,这段视频在网上热播,这句话也同时成了被采访者风趣地回答“幸福”的应答。

       上午刚刚看了电视报道了关于“你幸福吗?”的新闻。报道说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3,500人(先不考虑被采访者是否具有代表性,或者采样是否足够大等问题),画面上看到的回答的多数是带有幸福的内容。

       其中一条新闻是关于回访报道的,回访的是宁夏的一位卖猪肉的师傅。记者问及到他当时回答“你幸福吗?”这个问题的想法,他说没想到是“央视”记者采访了他,当时还以为是宁夏电视台的。(之前播放了日前采访他的视频:他一边在回答记者的“幸福”问题,一边还在说自己不确定当时卖的货款是否是400多元——后来的结果是电子称上显示的300多元。显然,他当时回答问题时是不加思索的)。

       不知记者是否考虑到以下三点因素:

       (一)不管是面对“宁视”还是“央视”,那位师傅知道是面对电视记者在回答是否幸福的问题。虽然他在回答问题时还在想自己的生意(很随意、真实),但是在面对记者的采访,他真的会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告诉记者吗?在随意、真实、客观之前,他已经有了应付媒体采访的主观意愿:愿意上宁夏电视新闻也好,不愿意在做生意时被记者打搅也罢,他当时都会产生某种主观愿望——这是采访新闻的第一层主观过滤。

       (二)即使被采访人告诉记者自己的真实想法(当然不会是所有被访者都给出一边倒的答案),或者记者是随机暗访路人,记者也未必会把所有真实的回答公布于众。他们会按照事先采访创意的大方针进行“素材的筛选”的(尤其是,今天上午的报道中还提到了“十八大”前夕这一大背景)——这是采访新闻的第二层主观过滤。

       (三)报道中所采访的路人,他们对幸福的理解各有不同(没有后顾之忧、跟男女朋友在一起等等)。报道结尾之前有两段有关记者在清华大学对学生的采访:第一位学生说他今天不幸福,因为他与女友分手了;第二个被访者是一对情侣,他俩一致都说自己幸福(他们还能说“不”吗?),他们各自都因为相守在一起而感到幸福。这些被访者基本上是基于回答问题时的情绪在给出自己的应答的,本来幸福与否就是较情绪化的情感。见过卖花人对恋人的“情有独钟”吗?幸福之余的恋人一般都相对会“出手阔绰”的——采访他们时,记者对情侣的心情或许也跟卖花人对他们心情的了解是一样的——这是采访新闻的第三层主观过滤。

       从这段结尾前的采访报道中,我们可以揣摩该报道的制片和编导的潜意识,它似乎反映了他们对“你幸福吗?”这个问题回答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的认识。他们的工作是将不可控的(情绪)应答,制作成可控的新闻报道节目。

       其实,“我姓曾”这一被流行化的“幸福”应答,也反映了采访人和被采访人之间的合作的潜意识——“我姓曾”变成了回避回答而又被当着是正面回答的答案。我想,将“我姓曾”变成“幸福”代名词的第一人,他/她有意无意地触摸到了我们大家的某种潜意识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733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